在法華經裡面有很多的故事都在敍述瑞相、果報,見寳塔品也是一樣是在敘述一個果報。
在近代有許多的修行人大師肉身不壞,都是在晚年的時候誦法華經、拜法華懺、修法華三昧,而證肉身不壞的果報,這個是果報。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清淨的果報。楞嚴經裡面也講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顯現種種現象,讓我們的禪坐禪定不能夠成就,也是一樣。果報圓滿也是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我們煩惱的輪迴也是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所以各位有智慧的大眾們要好好的思惟一下,我應當如何去調整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?如此修學佛道才容易成功
在這個果報裡面我們的世俗人可以有一種什麼樣的果報表現呢?以前聽過一個很感人的故事。有二個人他們是很好朋友,其中一個人突然往生死掉了,活著的人很難過。後來出家當和尚,天天念阿彌陀,阿彌陀佛,⋯⋯,一邊念阿彌陀佛一邊問阿彌陀佛:我的朋友究竟在極樂世界好不好?他如是很刻苦、很用功的念阿彌陀佛,又虔誠的祈求。於是幾十年下來,在他住的道場每一次到他朋友的忌日那天,西方極樂世界的鳥就會到那邊唱歌,這個就是屬於果報的現象。
在學習佛法裡面不單單在講空或者有,或講法性,或講相,他講的是果報。這個果報是從我們心而發,而這個心本身卻虛偽無主,他不能作主,由我們自己作主。我們這個心是佛性,是佛性不能作主,由我們自己作主,我要怎麼樣就怎麼樣。因此,我做善就善,我做就惡,我念佛就念佛,誦經就誦經,守身口意的規矩就產生守身口意的果報了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意的六根清淨就是這樣子。
果報可以轉變,人可以修行,就是因為這樣。如果不能轉變、不能修行、不能作主,那修行就沒有意思了。因此要好要壞全部在我們自己,凡事就要想一想,昨天晚上講當我們要念佛的時候不要唏哩呼嚕的念下去了,要很清楚很清楚的對著觀世音菩薩對著佛說:弟子釋開源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很清楚的提醒自己我要慢慢念佛,不要急,不要把念佛當作一種不經意的習慣,這樣它不會產生力量,一定要很慎重很慎重慢慢念回來。誦經也是一樣,在念之前眼觀鼻,鼻觀心,慢慢看念回來。
各位修行人你們想過這一生做過什麼功課嗎?給自己一個交代嗎?以前遇到一位師父
他說:我發過願要幫五百個人助念,送他往生以後再出家,真的圓滿!圓滿了出家當和尚了。
我問:你出家以後你師父你常住在哪裡呀?
他說:我們常住在念經趕經懺、念經很忙。
這個也是一個果報!他發願度五百個人,幫五百個人助念,助念圓滿他出家。當然他的專長就是助念啊!專長助念,當然要出家,這也是果報。沒有說好或不好,人都有往生,助念有助念絶對的好,而在這個過程當中,你有想過在種種的果報裡面,你有想要做很完整的功課嗎?活動排得滿滿,有主題嗎?
修行人很重要的是要有一個主題,如果是念阿彌陀佛可以,非常好。但修淨土法門有主題,不能只念阿彌陀佛,其他的時間就唏哩呼嚕的什麼都做,這樣的淨土法門不是很堅固,要有主題。如果不知道怎麼立主題可以看古時候歷代高僧傳,每個人每個人都有功課的,世界級的大師也是有功課的,是有主題的。虛雲老和尚是朝山、禪坐,我們不能跟他比,但是自己訂一個功課,這一生的主題,這個主題不是在一個月內二個月內完成,我們要一年、二年、三年、四年,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,不影響日課,不影響出家人的活動情況下,定訂一個長時間的主題,貫穿我們修淨土法門的這個想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