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第九卷一開始講:世間一切所修心人,不假禪那,無有智慧。我們前面一開始的第一卷到第四卷,講我們的佛性,講修學三摩地的用功處,再來講到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,那個是屬於三摩地的修學部份,觀世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以後,接著就是講說要用功處,用功處就講奢摩他,寂靜奢摩他,如苗漸增長,次第修。這個次第修在寂靜處,太亂的地方就不行,寂靜奢摩他,如苗漸增長。
從第九卷開始講禪那,禪那講什麼?禪那唯寂滅,如彼器中鍠。第九卷一切世間所修心人,不假禪那,無有智慧。他不講修行人,只講修心的人,知道了用功處以後,知道我們修學三摩地的人,也能夠修學奢摩他了,能夠持咒,能夠行道,能夠次第修學了,能夠去除蓋障了,能夠調節我們的飲食了,知道攝受六根的方法了,這樣子,也知道如何的收攝我們的身口了,該有的行持規定都盡量的去做了,以後的修學用功,不假禪那,無有智慧。
為什麼不假禪那,無有智慧?這邊的禪跟一般解釋的禪有點不一樣,外面一般解釋有世間禪、出世間禪,是正常講話。有的人講的是琴、棋、書、畫、詩、酒、花,不是禪。也有講禪定的禪,或講祖師禪、如來禪。第九卷的禪那,都不是講這個。他講什麼?應該正確比較符合他的講法,禪是屬於我們華嚴經裡面十波羅蜜的禪波羅蜜。不是摩訶止觀禪波羅蜜,是屬於大乘的六度萬行裡面,再加四個,知道嗎?六度萬行哪六庋?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、願波羅蜜、力波羅蜜、方便波羅蜜、禪波羅蜜,成為十波羅蜜。這邊的禪那就是講第十個禪波羅蜜。
在阿彌陀佛經裡面説:阿彌佛陀在過去是法藏比丘的時候開悟,悟道,悟道以後發了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之前做什麼?他在想像啊!想什麼?啊!以後未來我的國土要怎麼怎麼樣而發四十八願,他思惟他未來的國土要怎麼怎麼樣?這不是妄想哦!是他在六度萬行,像觀世音菩薩一樣,住在三摩地了以後,才開始的思惟。那麼這個禪波羅蜜就是講這個。
如果你不太習慣,換一個講法,什麼講法?第一天晚上的時候,有講一個有業障的年輕小朋友,業障小朋友遇到一個大禪師,又想要學禪,又想要岀家,出家好?學禪好?兩個都要學,都喜歡。結果遇到大禪師的時候,大禪師的大功德主,也是業障小朋友認識的人,大功德主帶他到大禪師旁邊,説:啊!老和尙,老和尚,這小朋友想出家。老和尚一看,嗯!說:可以呀!如果這樣子你就要發願,度你出家要發願弘揚祖師禪法。這樣子才能出家,要有願力。出家要發願。欸!這樣子?結果那小朋友打個妄想:可是我精舍那邊佛堂那些老太太,全部都是念阿彌陀佛的,那我弘揚祖師禪,就不能跟他們在一起了嗎?他打了這個妄想。禪師很厲害,看到他的妄想。那禪師一看,知道人家心𥚃想什麼,好厲害。沒緣份,算了吧!禪師臉沉了一下。大功德主一看,啊!他知道老和尚的習慣。跪下跪下,老和尚教他一點禪法啦!讓他用功,教他禪法,跪下跪下!老和尚一看,嗯!好吧!學用功可能可以,出家比較難。結果就教他一個方法:一二三四五,在家用功。那個年輕人還是很有信心,一直用一直用,可是他心裡還是一直心心念念想出家,照老和尙這樣用,他不能出家了。但是他照著老和尚方法一直用,用到隨他的因緣,有一個地方出家了。出家了,成功!目的達到了,禪呢?這個就是禪。
楞嚴經的禪是屬於你要發願到究竟成佛,楞嚴經講:阿難陀尊者究竟成佛!所以楞嚴經裡面禪是講究竟成佛,又稱為菩提心,或者稱為菩提願心,或者這個禪就是一個目標,設定好了一個目標,究竟成佛,這個禪。又稱為般若也可以,般若波羅蜜,也稱為禪波羅蜜,又稱禪,而他究竟成佛。因此後面才會有五陰十魔,每一個位階的修行人,在於他的修行過程當中,每個人都很用功,每個人都厲害,都是高手,會停在某一處,沒辦法前進,就是對於這個禪波羅蜜的認識,一下下沒有堅持下去。講智慧,不執著是智慧嗎?或者遇到境界能夠突破是智慧嗎?也是一種講法,對不對?講的是這個禪。
或者是法華經𥚃面講的,不要落在化城,五陰十魔的大修行人,都在化城,沒有究竟成佛。他不是壞,也不是沒修行,個個都很厲害,只是落在化城,所以要繼續發心往前進。禪呢?就是屬於究竟成佛的禪,無有禪那,就不能生起智慧,從這個地方你了解以後,後面讀五陰十魔時,才知道狀況怎麼樣?都有的,不多講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