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都把四種清淨明誨單獨拿出來講,其實這次讀完以後,你就知道了,哦!四種清淨明誨它是連結在持楞嚴咒之後。持楞嚴咒之後,對於自己的修行的方式進一步的在身口意上自我要求。
持楞嚴咒之前,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修學三摩地。昨天晚上講的包子、阿彌陀佛、很厲害的狗、萬獸之王獅子,還有一個我們自己。
這樣懂了以後,就懂了什麼?就懂參禪了。這個方法是參禪的標準動作。沒有其他的祕密了。為什麼需要疑?他就對於不信的眾生教你要疑,疑了以後自己發覺真實是這樣,所以不疑了。如果說你信了佛說的,真實的信,就不用疑了。
因此,古時候的人去參學善知識,他是有信,一講了以後,立刻信,一信了以後,立刻就悟,一悟了以後,今生就解脫了。
怎麼講呢?正好對應這個故事,這個故事是唐朝的時候,唐宋元明清,一千二百多年前。唐朝的時候,有一位和尚,他叫做"無染",沒有染著的無染。無染和尚,無染證聖。唐朝的無染和尚他是善住院的一個出家人,出家之後住在道場,道場叫做善住院。
無染和尚住在東臺,那時候人少,都是森林,他突然看見一個化寺,幻化出來的。原本這個山上沒有道埸的,怎麼出現一座很莊嚴的道場。道場山門口匾額寫著:福生。福氣的福,出生的生。他走進第一道門,跨過福生這個門,要進第二道門時,有二個看門的說:停!你不可以進去了。為什麼?我為什麼不能進?你不可以進去!為什麼我不能進去呀!他説:汝有慳垢,不應入此。就是説:你這個人有慳貪的毛病,麈垢的垢,身上背有慳貪的業,不能夠入此門。為什麼?有慳貪的業報,怎麼能夠進福生這個門呢!對不對?就是這樣子。好吧!不能再進去了。一出門,回頭一望,啊!不見了!道場不見了!他就很慚愧很慚愧,為什麼我進到聖地,卻被趕出來,說我有慳貪的惡習。他回家以後,檢查家裡的財產,都把它整理出來,通通去布施,散掉了。因為他是出家人。布施掉以後,他跟門徒講:大聖警我,豈徒然哉?就是文殊菩薩化成大聖,化身看門的人跟我講,警告我。哪裡是屬於憑空捏造的呢!對不起!他就很不好意思,就把財產散掉。散掉之後,是他有警覺,一個自我覺悟,啊!慳貪不對。有了這個覺悟,自己反觀自己。
有了這個覺悟以後,他去五臺山經行和閉關,以前古時候的和尚喜歡在五臺山繞臺禮拜文殊師利菩薩,有的人誦華嚴經,有的人稱揚聖號,有的人持咒,燒香散花。一年只有夏天幾個月可以走,才沒幾個月而已,他走了五十幾次。在上面繞旋、經行、誦經,讚歎!燒香散花。到他年紀七十三歲的時候,有一天,他跟他門徒説:道眼未明,前程黒暗,爾等勿執吝浮生,保持幻物,自敝妙明無所益也,珍重。不講話了,坐那邊。是什麼意思啊?我們是修行人,在修道對不對?道眼未明,就是你修行的這一條道路的前程沒看清楚,我究竟要怎麼修?我的用功處在哪裡?我用的深度夠不夠?對不對?道力夠不夠?道力就是戒力,持戒的戒。道眼未明,我究竟修行是怎麼個修法搞不清楚,前程怎麼樣?眼睛閉起來黑漆漆~如果你現在眼睛閉起來真的是黑漆漆,我真的建議你回去一定要拜佛。我有拜佛,因為我也是黑漆漆。眼睛閉起來是黑漆漆,就代表你有業障,有業障要拜佛,不是叫你去寫牌位消災,是在家裡拜釋迦牟尼佛,弄清楚。所以講道眼未明,前程黑暗。爾等無執吝浮生,對於世間的種種事業,不要那麼執著,既然都出家修道了,還在搞世俗的事情,早晚會跌倒的,對不對?再有功夫都會跌倒的,真的,出家六十年的師父可以證明我講的是對的,不管你功夫再好,搞世俗事業搞多了會跌倒。
無染和尚這麼講:保持幻物,自敝妙明無所益也。是怎麼呢?珍惜眼前的東西,我的房子、我的念珠、我的寶貝、我的佛像、我的法器、⋯⋯出家人就是這些東西。今天拿沉香珠念,明天拿蜜蠟珠念,後天拿象牙珠念,每天換,再把沉香珠上面掛蜜蠟,掛象牙,掛假的翡翠,紅的、綠的,白的、青的,都有了,掛上去好值錢。保持幻物,自敝妙明,眼睛看到這些種種的事情,以後做出種種的事情,把自己的道眼給遮住了,對於外面的事業不甘願,發狂,就遮住了道眼。這樣子對於一個修道人的究竟的結果沒有用的。
如果假設你回頭想一想:我摩擬一下,譬如說,你生病了,一隻腳受傷,口袋裡滿滿也沒有用,有信徒也沒有用,信徒嚇得都跑了。這個時候,你的沉香珠、蜜那珠、最讓你洩氣,通通幫不了我的忙,我健康快樂年輕的時候,哇!很好,很嗨,可是當我不行的時候,它是我最大挫折的來源,沒有用,一點都沒有用。
無染和尚他說了:自敝妙明,無所益也,珍重!下課。以後第二天,自己製作蠟衣,就是自己穿的袈裟海青,用蠟燭的蠟把他浸,浸了以後,拿起來,衣服上面都是蠟,再穿在身上,以後身體嘴巴口服香水,像藥王菩薩一樣,灌種種的香水,七天禪定,那七天只喝香水,蠟衣穿在身上,以後點火,整個身上衣服全燒起來,這是一個自己火化的現象。結果他在五臺山的中臺,中臺那邊常常有菩薩顯聖,風景很美麗的地方。他自己用火把衣服點著了,點著以後他還講了一句話:"我昔久逐生死輪",我過去長久以來追逐著生死的輪轉,非義捨身若恆沙,因此做一些不合乎究竟了義道法種種以後,很久很久很久,"今燃此身供如來,普願自他成正覺"。今天我願意把我長久輪轉的身體來供養佛,希望自己跟一切眾生都能夠究竟圓滿佛果。這個身體是屬於什麼?是輪迴的根本!
這樣子以後,火光像紅蓮花一樣燒起來,火的形狀像紅蓮花,有一個金色童子端坐其上。過了一段時間,這個色身才被殞落了,香風遠徹,花雨繽紛,見聞者生難遭想。建塔梵仙山下。梵仙山就是在北臺和中臺的中間下面的山谷。確確實實有這個事情,有記錄的。
這個故事就是無染和尚就從一次遇到菩薩跟他說:你有慳貪的垢業,不可以進我福生的門。對不對?是啊!真的很對不起!因此,被菩薩點化以後,他自己突然開悟了,開悟了什麼?開悟絕對不屬於放光動地,神通,蓋大道場,萬千眾信徒,不是的。自己很清楚的覺悟,啊!過去的愚癡。一面回頭看,看回去過去的愚癡,就䦕悟了。所以遇聖是很好的事情。楞嚴經講: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你想斷輪迴,只有兩條路,一個是遇佛阿羅漢,就是你要有福遇見聖者,要不然就是屬於修學三摩地。可是三摩地不容易成功,只有遇聖。因此才會要往生極樂世界,去親近阿彌陀佛以後,遇佛遇聖,回頭消這個業,成就這個佛法。
無染和尚的故事就是講修行。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?我們一般在修行的時候,都會呵責修學的障礙,只要我們的世俗心不在了,修學的道力就升起來了,斷了一分世俗的情,就升起一分修道的力量。什麼是世俗情呀!世俗情有很多很多種,包括度眾生都是屬於世俗的情,你知道?一切的眾生只有自度,沒有辦法讓別人度,我們講這麼多內容,也是方便方便讓大家自己去覺悟,沒有辦法替任何人覺悟。遇到聖人,他能夠壓住我們的妄念,壓住我們的業力,讓我們佛性暫時顯現出來,啊!遇聖讓我的腦筋清楚一下下,覺悟一下下。因此,對於聖人的親近就會變得很重要。但是要親近聖人怎麼親近?我們家裡有釋迦牟尼佛像,就是佛,觀世音菩薩就是菩薩,可是他是像呀!對不對?不是哦!而且看你認不認真?供佛、供花、供果,對觀世音菩薩像要很認真,你把他當作他就在這邊,就算他不吃,也要認真,不能假假的,你懂意思?要供養觀世音菩薩的水,茶杯也要洗乾淨再用,用另外一塊清㓗布洗乾淨,換水,供點心,供巧克力,供茶,供香,就是看起來像家家酒,也是要認真。在佛菩薩面前認真久了,以後世俗的念就淡薄了。因為觀世音菩薩不會講話,不會動,你跟不會講話不會動的菩薩在一起,心自然就不會動了。跟世俗人你講一句話,不要說講錯,講不清楚,該死了,對不對?跟他講話,講著講著,我意思還沒講清楚,他就生氣了,因為人講話很難表達清楚,稍微不清楚,就生氣了,可是我們跟觀世音菩薩在一起,你怎麼講,他都不會生氣,對不對?這樣久了以後,你看到觀世音菩薩不會動,韋䭾菩薩不會動,其他的也不會動,跟他在一起長久久了,我們自然不會動。在這個世界另外找聖人很難,現成的自己的佛堂,自己的精舍,就有佛菩薩像,很認真的對待他們,就可以了。
修行大概就是這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