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過得很快,一部楞嚴經今天就誦完了,我們特意把速度放慢,誦了四天,二十個小時,目的就是希望稍微讀得仔細一點。明天開始又重新開始第一卷,再讀一次。
第388頁的最後一行講:誑習交欺。第八卷講的是果報,習氣造成六根的果報,誑習交欺。前面依十習因受六交報,這邊都不是單純的講用功了,講果報的現象,以及各個眾生的生成與果報。第九卷前半講天眾,再來講五陰十魔。
第八卷前面是以修習三個漸次:
一、除其助因,講五辛不能吃,吃了五辛會防礙禪定,身體上會起變化。當然,除了五辛以外,其它的也一樣。色塵惑亂我們的眼睛,各種聲質惑亂我們的耳朵,各種味道讓我們鼻子不舒服,各種想法、意識,種種語言讓我們的心發狂,引導我們不停的忙碌。因此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對外面的塵境影響到我們心的狀況。
第七卷講結壇持咒,為什麼要持咒呢?楞嚴經講:如果身口都很清淨了,有宿習過去的業因不能消除,佛説:要消除過去的習氣業障,一心誦我南無薩怛他般怛囉密祕伽陀。楞嚴經的楞嚴咒是在消除我們的習氣以及妨礙禪定的行為,不是屬於抓鬼鬼用的。修習楞嚴經要弄清楚這一點。
第六卷講四種清淨明誨,淫、殺、盜、妄。
爲什麼講淫、殺、盜、妄?原來在前面講:我們修學三摩地的方法是反聞聞自性,我們內心的用功方法確定了,外相上的果報也要依循,所以才有淫、殺、盜、妄的軌則。再來是六根,汝心除其助因,不要亂吃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要亂吃東西而妨礙禪定。
曾經有一個故事,故事中老和尚說:楞嚴經上説:生食發瞋,熟食發淫。結果有一個菩薩用功,一心念佛,看住心不動,不可以有分別心,不可以有攀緣心,不可以打妄想,什麼都不可以,一心念佛,什麼都不要。
我去開玩笑。我說:菩薩!菩薩!老和尚說:生食發瞋,熟食發淫。
他一聽:咦!生的也不能吃,熟的也不能吃,那吃什麼?
哇!抓狂了,臉漲得紅紅的。我一看,趕快跑掉,不能惹他。他的不要打妄想,不要有分別心,不要這樣,不要那樣,破功了。
在二十幾年前,我是個壞蛋,看到人家用功,欺負人家。
所以,我們學一個法,一個是活的,一個是死的。
中國禪宗故事裡有老婆禪,阿婆的想法。阿婆很會禪定,人家說:阿婆!阿婆!這邊怎麼去啊?直直去!第二個來問他說:這個怎麼辦啊?阿婆說:直直去!攏是直直去!有個大禪師覺得很奇怪,阿婆究竟有沒有工夫?攏講直直去。禪師就問他,阿婆說:直直去!
哦!了解了,這個阿婆只會直直去,其他的就不行了。這直直去在楞嚴經五陰十魔裡面有一個禪定的狀況直直去的,大家會誦到。希望大家對於各種禪定的狀況放輕鬆一些,不要那麼緊張,他很生活化,學習過好的生活,若生活過得好,才有禪定,生活不會過,沒有禪。
楞嚴經誦到第九卷,修學就進入尾聲了。佛再一次的講給我們聽,讓我們在修學時,遇到這樣的情境,能了解而突破。第九卷開宗明義講得很清楚,一切世間所有修心人,不假禪那,無有智慧。所謂禪那不單單指修學禪定,這禪有類似禪波羅蜜,阿彌陀佛在做法藏比丘的時候,在未成佛前,思維四十八大願,希望極樂世界的國土如何莊嚴?思維如何使極樂世界的國土莊嚴的這個思維,就是禪那。
另外禪那是什麼意思呢?用一個故事做比方。在好幾年前有一部電影叫魔戒,魔戒裡有一個戒指是大魔王的東西,擁有他以後就會產生很大的力量,同時也會被大魔王控制他的心識。結果有一些人説:這個戒指實在很可怕,會危害人群,所以要派一個人把戒指拿去火山洞裡丟下去熔掉,否則,就會危害世界。派誰去呀!哈哈!找到哈比人。
哈比人生活很單純,無憂無慮,沒有想法,沒有偉大的抱負,整天吃了就睡,睡飽就玩。玩了之後又吃,過得很快樂!於是就派哈比人把戒指拿去火山洞丟。哈比人想法很單純,拿了戒指準備把它丟到火山裡,走啊走,這戒指就說話了:你要這樣嗎?你要那樣嗎?咦!怎麼會這樣?越接近目的地心識影響更嚴重,真的要這樣那樣嗎?哈比人說:我的任務就是要把你丟到火山去,其他的我都不理你。因為他平常想法很單純,不會想當國王,不會想當大將軍,不想要太有錢,不想要統治世界,不想要有廣大的群眾,所以當國王或統治世界的誘因影響不到哈比人。我本來就沒有這些想法,跟我講這些都沒有用,我的任務就是把你丟進去,最後熔掉。
禪那也是一樣,楞嚴經第四卷開始,佛說:你想要修學三摩鉢提,要發菩提心。什麼是菩提心呢?究竟成佛。我們的目標是成佛,因此把心看好,就像哈比人一樣,準備把戒指丟進火山洞裡一樣。為什麼他會成功?因為他不想做國王,不想很有錢,不想統治世界,沒有這些想法。出家人的修行也是一樣,準備希望以後究竟成佛,所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種種影響吸進來的比較少,影響的也比較淡薄。
五蘊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吸進來儲存的地方。存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裡面,吸進來的越少越單純,在禪那用功的時候,當然相對的影響也比較少。所以,想要修學禪定的人,生活單純一些,想法也要單純一些。
生活單純、想法單純並不是叫你不要吃、喝、用,而是單純一點。不是説:我要吃不好。吃不好也不行的。佛有説:吃不好,餓肚子,還是修不好唷!六根-眼、耳、 鼻、舌、身、意都要吃呀!吃得好會生,吃不好會死,所以,該吃你要吃,禪那就在這地方升起來了,生起來以後,第九卷開始講禪那,因為後面出來五陰十魔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
受蘊有十種景象,列出十種禪定的境界,受蘊十種,想蘊十種,行蘊十種,識蘊十種。禪定的行蘊、識蘊在第十卷裡他不是在講境界,他在講認知,他不是境界,是修行人的認知,他沒有境界的問題了。沒有想蘊就沒有修行的問題了。
為什麼講五十陰魔呢?那是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五蘊,因為它覆蓋了我們的心,所以成為陰。十魔並不是鬼的意思,而是屬於會磨耗我們的身、磨耗我們的心、磨耗我們修禪定的東西,這魔不是代表鬼。五十陰魔裡的這些事情確確實實是有的,不能說沒有。那我們會遇到嗎?原則上是不會遇到。會有遇到的人呢?怎麼樣?有了禪那以後還是等於沒有遇到,所以原則上就變成沒有。如果有呢,你就麻煩了,這果報會很痛苦。有些人知道,有些人不知道,最好是不知道,不知道比較快樂,像哈比人那樣,一路的爬爬爬,爬到火山頂,丟下去!回到他的國土,繼續好吃、好喝、好睡,去天堂吃喝玩樂。一路修行到底,這是真實的。我也很想做哈比人。第九卷講一切眾生不假禪那,無有智慧,就不能突破境界。前面講三十三天的天神的境界,後面講五十陰魔。
五陰十魔裡面的色蘊、受藴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今天下午會誦完,這裡面唯一有天魔的是想蘊,想蘊裡面有天魔,受蘊沒有天魔,但是有境界。行蘊、識藴沒有魔,只有知見的不同。這世界有各式各樣的大修行人都很厲害,然而對這世界的認知下的定義也不一樣,所以有各種的宗教,各種的學說,究竟的義理唯有本師釋迦牟尼佛。講到這裡就會知道色藴、想藴。
我們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,憶佛、念佛、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從想蘊開始用功。為什麼淨土法門會很殊勝呢?在這個世界要靠禪定來突破受藴,還要靠禪定用功來突破想藴的難度非常的高。但是淨土法門直接跳過色蘊、受蘊,直接專心用想的方式來憶念淨土,在這一生到結束時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因此在極樂世界沒有眾生,沒有色、受藴的眾生,一切的果報依想而成就,這是淨土法門非常非常殊勝的地方。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念佛,念佛的人境界也比較少,修行也比較平安。
古時候的禪師也因為這樣的關係講:借由念佛的方式來參念佛的是誰,也可以減少修行上的波折。希望大家都能夠在念楞嚴經以後念佛更順利。否則靠修行禪定來突破色藴、受藴、想藴,真的非常非常困難,很多人用功卻很少人成就。很少人成就的原因在哪裡呢?又回到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卷的客塵,想相為塵,識情為垢,或者不住名客,搖動為塵。
在禪坐的時候,對客塵的認識跟發菩提心的堅持,稱為禪那。唯有禪那能夠穿越五陰十魔,奢摩他在前面講次第的修證,要除掉助因、刳其正性、違其現業、持咒、持戒和正常的六根飲食。更前面講三摩鉢提,講反聞聞自性,性成無上道,第九卷講色蘊、受蘊、想藴的禪修時候的各種境界,知道就是了。
修行過程經過這麼多境界好可怕,然而應該說有的,只是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。但是有,我們不知道,有沒有關係呢?沒有關係啦!
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個修行人很用功,他到山洞學習禪坐,學習禪定,學習七年多,學到會飛。真的會飛,不是飄浮,是飛來飛去。他"心"的力量很強,心的力量很強的關係,就認為自己有超能力。結果他要出來度眾生,度眾生時,他會驅使鬼神,有很多信徒,從上下排到山上都來找他。拜託拜託啊!久久以後,聽說他在山裡面會殺狗,吃狗肉,喝酒,在小道場做得太過份了,住持師父也不敢講話。突然有一天晚上半夜,那個會飛的人夢到韋馱菩薩打他的臉,啪!啪!啪!打得他牙齒掉了,嘴巴流血,趕他出去。他被韋馱菩薩趕出去了,不然常住會起煩惱啊!後來那個人就不知去向了。
另外再講一個五台山的故事。有甲、乙、丙三個修行人,他們都是好朋友,一起發願,靠今生的修行功德回向去兜率天,去親近彌勒菩薩。甲説:我要去山下宏法度眾生、辦法會、講經說法,很認真辦活動。乙說:可能我工夫不夠,我專心閉關、拜懺、修禪定用功。丙發好願了,沒有什麼想法,就留在常住那邊,為常住服務。也沒有脾氣,也沒有想法,跟著常住早課、上殿、下殿過生活,一過呢過了二十年。有一天丙睡覺睡到一半,就夢到天神跟他說:丙師父啊!你再過三個月,就要去兜率天了。啊!怎麼這麼快!那麼甲和乙呢?甲比你慢半年,乙比甲再慢半年。為什麼?你跟著常住個性很溫和,沒有分別好跟壞,身心調和很平靜,所以你往生兜率天速度比較快。另外那兩個依果報跟功德排在你後面。
佛教的修行往往就是一個很真實的修行,不管持咒或做什麼,他感覺讓我們的血氣會澎派,然而,最後還是要回歸平靜。你回過頭看,不管你念佛念多少聲,多用力,你不念的時候看那心,心怎麼樣?心是平的嗎?所以,心是平的,是究竟的結果。那為什麼我要拼命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…一直念?念到血液沸騰呢?因為我不念,心就不會平。為什麼?俗事太多了,我拿阿彌陀佛來磨掉其他俗事,我心就平了。如果你心本來就是平的,就免了啊!心是平的就不用磨了。就是心不平才要磨啊!
早上我看過堂有師父發心幫忙打菜,我也很想發心為常住發心,可是現在沒有機會了。結果那位師父不太懂我意思,他說:是你太忙了吧!我說:不是。因為以前我離開常住以後,常住就不給我機會了,有一次,我回我師父的道場去看常住,也想幫忙一下。結果大師兄晚上打鼓,咚!咚!咚!我說:請你給我打一下,我也想打鼓。大師兄說:不行!這是我的工作,沒有你的份。我怎麼拜託,他都不給我機會。
我們這裡有很多共修的師父,如果請假出來用功,用功一下就回去,外面真的不是很好混。如果在外流浪久的師父就發心多為常住服務,以後種一個能夠住十方常住的因緣,出家這樣會比較快樂。
第十卷上半把行藴和識藴的眾生再說明一次它的種種情況,後面就講一些前面的重點。無非希望確實用楞嚴經的方法用功。另外再敘述一些佛教徒都聽過的妄想。
一般來說,這邊說的妄想重點是對於我們看到的一個相以後,這個相是虛幻的,我們卻是認真的,認真了以後產生了連續的想,哦!是這樣這樣,所以我要這樣,我要那樣。前面講的色、受、想藴都是這樣子的。
在禪坐時產生了一個相、一個情境以後,依照這個情境產生了一個想法,哦!如此如此,那樣那樣,以後,修行就忘記了再回過頭念佛或看住我的心了。就隨著境界的這個相產生了想,驅使你去做了各種事情,就變成不停的流轉了,一個接一個,一個事業接著一個事業,變成很多事情,人就停不住了,停不住了,壓力過頭了,糟糕了,每天跑來跑去,一直跑,停不下來。
你不是學禪坐的嗎?怎麼會一直跑停不下來?我知道啊!我心自在就好了。這樣子好像也不對,自己的心控制不住,為什麼?從最初的一個相產生一個想,這種事情常會碰到的。
我個人腦神經衰弱愛做夢,肝臟不好(心肝壞,愛打架),愛發脾氣。夢到跟人家打架,怎麼打都輸人家,打輸被人家追就害怕。怎麼辦?老和尚教我一個口訣:念佛的是誰?看回去自己念佛的心。追我的人不見了,我瞋恨的心、打架的心也在念佛的是誰中沒有了,跟我打架的人當然也就沒有了,生氣(肝臟的氣)也沒有了。
老和尚講參話頭,聽不懂。我們最喜歡念阿彌陀佛,把你心中的阿彌陀佛念出來,不是拿阿彌陀佛去打架的。有的人持咒以後,啊!打架了!要回頭看好自己的心,念佛的是誰?一句、二句、三句…,心就停了,心一停,境界就沒有了。這個是最真實的,回過頭不管剛剛什麼境界都不真實。為何?我們心裡面靜靜的念一聲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從我們平靜的心念出來,念完了以後我們又歸向於平靜的心,也就是說平靜的心是最真實的。常常把這樣的問題放在心裡面去思考,就知道修行是怎麼一回事了。其他任何的聲色刺激就把它當作客麈,來來去去,不管他。內心平靜了以後,才會產生一個知見、想法;內心平靜了之後,對這個世界做觀察,觀察之後對世界產生一個認知,就是行藴、識藴的修行眾生。他們都有能力的,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有掌握,也有一定的影響,這是我們的知見。那個"阿婆想"也在這裡面。
楞嚴經第十卷再一次敘述我們修行的妄想,現在想想跟你當初之前沒誦過楞嚴經想的一樣嗎?好像有那麼一點差距哦!楞嚴經沒有那麼可怕呀!也沒有那麼多難以解釋的東西。
人家說楞嚴經有很多鬼,有嗎?沒有!在佛法裡面六祖說:心正,稱為正氣騰騰。心正屬於一個究竟的真理,學習禪坐就是學一個心正。中國的文化也是一樣,文天祥的正氣歌-天地有正氣,雜然賦流形。下則為河嶽,上則為日星。於人曰浩然,沛乎塞蒼冥。…。一切的事情都依心正為準則,在任何事情裡面心是正的,心不正就是邪。邪的人撇步較多,手段也較多,形成的術比較多。
術從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入,任何的術都一定會從我們的六根而迷惑我們的心。比方說製造一個有各種情境的聲音,有氣勢的聲音,或者一開始就可以敘述一個情境。楞嚴經裡講其中一個修行狀況是(設計一個情境)我跟恆逸師父是兩個好朋友,我們可能過去生是什麼父母啊!兄弟啊!哦!是嗎?好吧!那我們一起來做這個事情吧!錢來交換,吃也來交換,事業也一起來打拼吧!就搞在一起了,這樣成為一個流轉了。佛說:人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因果,只講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
第二個心態的術呢?心裡面想,啊!你是大修行人,是佛再來的,是觀世音菩薩化身的,回過頭想,分析一下這個想法,你前面出現一個觀世音菩薩化身的人,他有超能力,知道你想什麼,知道你講什麼,他能保祐你,也能控制你,能夠主宰你的命運、你的健康。如果你不相信就算了,如果你相信,你的身心會怎麼面對這個人呢?你的身心就會變得很奇怪了,一定會變得不正常,也會發狂。我們的不正常在他來說是正常,面對這樣一個人,怎麼樣對他來說都是正常的,我們就有點不正常了,因為有太多超能力的人,沒辦法面對了,就變迷信了。這時我們的覺性就沒有了,變成強大的壓力,壓到你不迷信的心被壓掉了。
另一種術呢?曾經有一些人說:師父你辦社團,我們有一些人想支持你,我們幫你出書,幫你寫稿,你出面就好了,但是要付稿費和薪水給我們。我說:我沒那麼多錢,也沒名氣。
他說:我把我成功的個案給你。什麼個案啊?有個國外的某某人,他師父沒有來過台灣,結果寫了很多很多的書,賣了很多很多錢。
我說:我不要。我是和尚。他不是和尚敢,我是和尚我不敢。
這也是一種術,很多做生意的就是用這個方法。
另外心的術呢?
鼻子吸進去的空氣有術。電動玩具店他們在冷氣機上面放藥,聞一聞就上癮了,你不去會受不了的,我就是想要去那一家。這也是一種術。楞嚴經上講有修行人頭上都有火,電影裡面演火,那火不會熱,假的火。你一看,哇!有火呢!這也是術。有些是跑到三樓、跑到上面,一流汗,哇!發光呢!是化學藥劑起作用了,這也是術。
我們念阿彌陀佛,從平靜的心裡面念出來,念完了以後又歸向於平靜的心,這個是真的,是完完全全真的,請大家在這地方不要迷惑了。楞嚴經說的是:拜託!請不要迷惑了!就像有人說:明年的幾月會發生大地震,世界末日,或是台灣會有大災變,我們要怎麼怎麼辦!這種也是術,這是驅動你去做什麼事情的術。
在這個世界術的事情很多,術不能夠由一個人完成,一定是一群人,從上到下,這些都是術,跟我們很平靜的念阿彌陀佛沒有關係,跟我們很平靜的在常住過生活、用功也沒有關係。人生活在這個世界有各種美德。慎終追遠、祭祀祖先、知恩圖報…。這些種種事情在宗教裡面都有溫暖,這些都是美德。美德順著我們的生活節奏進行就很好了,不用再有另外一個很大的想法什麼什麼的,世界的災變什麼什麼,這是一個很可怕的行為。
學習楞嚴經就是學習不迷信,不迷信很難辦到,要能夠完全不迷信,又能夠跟人群、跟生活結合,這是更難辦到的事情。他一定有一個可以協調的地方,就按照我們正常的生活去過,你就會很協調了。
往往迷信都是來自於突發性的不協調或突發的想法,或是特別想要追求一個什麼東西而引起的。或聽到別人說他是佛,是佛再來的。你不信就沒事,因為他是佛再來跟我沒關係。你一信了,就想:哇!他可以幫助我什麼什麼,這就麻煩了。
我認識一個朋友,他在還沒做生意之前是念觀世音菩薩的,做了生意也是念觀世音菩薩,但是生意一定有賺錢有賠錢的時候,賠錢的時候就認為觀世音菩薩不好,因為觀世音菩薩太保護每一個人,不會只有保護我,這樣我都要跟別人公平競爭,我要選一個專門保祐我的。我說:這怎麼對呢!結果他的惡運就來了。原來念觀世音菩薩念的好好的,結果越來越糟,這些都是屬於突發的想法,改變了正常的價值觀跟正常的生活。
修行人更是要這樣子,原本念佛念得好好的,以前有認識念阿彌陀佛的菩薩,念到他老的時候說:誒!我還沒有看到阿彌陀佛,不靈嗎?結果去學大禮拜、四加行、唵嘛呢貝美吽!去學紅色阿彌陀佛、灌頂,生活大亂。這些都是屬於突發想法的術。
希望大家仔細回過頭想,往往想不清楚就是來自於不甘願,我不甘願平凡,我不甘願可能怎麼樣,如果很甘願了,就像之前甲、乙、丙的故事,丙師父很甘願的在常住過很平靜的生活,喜怒不形於色,不現於外面表情,身心很平靜的過生活,二十年就去兜率天了。這個大家都有經驗,包括我在內,一個不甘願就完了。我希望出家眾都很快樂,不只學禪定,也能夠學持咒、認識楞嚴經。更希望真心能夠快樂,靜靜的坐一下下,把第九卷、第十卷這些讓人很發狂的境界,回頭仔細看一下,往往在這個修行的世界裡就脫離了。
很多人看到我這個鉢很有興趣,有的人摸起來手會麻麻的。這個世界的東西有各種因緣會成功,這個鉢怎麼來的?有一個小乘和尚的師父帶著鉢到台灣來跟出家師父結緣。可是他有一個條件:這個鉢不能拿來放錢、不可以裝鑽石、不可以裝黃金、珠寶、股票,與錢有關的都不行。可以放吃的、治生病的藥、文具、鉛筆、筆記本。你想要就拿去,不要就不勉強。於是我請了一個。
後來我的師父要辦一個短期出家的活動,要跟山下的在家人化緣,他要借我的鉢用,我說不行,我買個新的給你,我這個鉢不能借你去裝錢,鉢裡面只能裝食物,食物吃了很平安、很健康、很快樂。修行人的東西它不屬於其他用途的,任何的東西都有一個他的軌則。健康平安一定有原因,就像這個鉢,你想健康就不能裝錢,是因為這樣的軌則,並不是其他的原因。
笫十卷後面講到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識藴,後面阿難陀尊者又再講一次我們眾生六根如何來解,是次第解呢?還是一次解?佛說:就是次第解啊!
但是聽了半天還是不清楚,我的五藴六根如何次第的消除呢?因為我們認為是我要來清除我的眼睛,要修眼睛的法;要清除耳朵,要修耳朵的法;清除色藴,這個月來拼色藴,用功突破色藴的關…。絶對不是這樣子的。
怎麼樣能夠用功呢?很簡單。如果是念阿彌陀佛的人,就靜靜的看住自己很平靜的心,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念了以後再回頭看回去念阿彌陀佛的心,等一下再念出一聲南無阿彌陀佛。
那什麼時候再念出第二聲阿彌陀佛呢?有個時間點,這時間點我們會很清楚,我們人會想呼吸,吸氣時心就會拿起來,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,呼吸順了以後心又平了。參念佛的是誰呢?一樣這樣看回去,就是一個方法,一門深入。一門深入,不是說我修一個法,一門深入,而是反觀自己的心,稱為一門深入。
反聞聞自性,反觀自己的心,一門深入。你沒有念阿彌陀佛之前,心是平靜的,念阿彌陀佛的時候,念出來了,念完了之後,回歸於平靜。這個平靜的心你仔細看,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嗎?沒有!只是我們不熟悉,只是短暫的感覺,好像沒有,可是一下子不熟悉,有一個呼吸來了,有一個感受來了,就影響了。就這樣子靜靜的練習平靜再平靜,心就靜下來了。而不是說今天來修色藴課程,修一個月這樣子,這就錯了。誦完第十卷就知道了。
南無阿彌陀佛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