咒術怎麼學能成功呢?咒術究竟是怎麼用呢?如果充滿了我和我所,咒術也不容易成功!因為有太多的我跟我所,不容易成功!
究竟咒要怎麼成功呢?
我曾經看過故事上面寫一個持咒大師跟他的徒弟說:學咒要像一個嬰孩一樣,大聲的呼叫他的媽媽,在他肚子餓了,要喝奶了,大聲哇!哇!哇!我要喝奶了!沒有隨便咒術就成功的。只有這樣子就成功了嗎?還不能,要有虔誠的心。
我們一個佛教徒,一個修行人如何對著佛,對著菩薩表達我們的虔誠呢?你可以想一想:我們對著釋迦牟尼佛、對著觀世音菩薩,如何表達對他的虔誠,或是對他的恭敬?供燈、上香、禮拜、讚嘆、懺悔,用我們的心、用我們的口來表達對三寶的恭敬,以後來學咒術才比較容易會成功。
另外如何會成功呢?要有一個不迷信的心!在持這個咒的時候,你對外面的環境、對緣,唯有透過不迷信,才能夠減少外界的影響。但是這樣子學完了以後,就夠了嗎?還是不夠。
有某甲跟某乙好朋友,某乙咒術很厲害,但是脾氣很壞。有一天某甲被人欺負了,某乙就南無阿彌陀佛......啪!把欺負他的人打死了。打死一次以後某甲就害怕了,不敢再跟某乙説誰欺負他,不然某乙脾氣一壞打起來,又把人家打死了,怎麼辦?
學咒術不是要把人家打死,做佛教徒持楞嚴咒是要讓人家離開苦難的、讓人家快樂的、讓自己不迷信,不是在學習打架的。但是喜歡打架,逞凶鬥狠,喜歡比功夫高低,這是一種心態,一種人格,一種品德的程度。因此要學習改變自己的品性,提昇品格,學習心意要柔軟,學習做好人,這樣咒術也才會成功。
做佛教徒一定要學習脾氣要好,要做好人,不做好人任何法都沒有用,就虔誠一直拜一直拜,持咒一百萬遍、二百萬遍,把咒刻在身上,通通沒有用。曾聽人家講:那邪術的人咒持持得很厲害,有法術,結果惡耗現前,全身都是咒的經文顯現出來,開始潰爛,自己爛掉。把經文紋在身上,結果全身爛掉。做了壞事,逃不了惡報。
最後講持咒怎麼學?拼命持啊持啊!沒有用。有人說你這樣持一遍有什麼過癮?應該四十五分鐘三遍。
可是四十五分鐘持三遍,持完了以後,噹!下課了,你什麼時候回過頭看你持咒的心呢?你什麼時候可以安靜一下,回頭看你持咒的心呢?什麼時候可以靜下來,一定要跟著聲音流轉嗎?
有持咒有用功,沒持咒沒用功?就跟有念阿彌陀佛說有念佛,沒念阿彌陀佛就説沒念佛,那麼你的佛從哪裡出來?
這個是屬於持咒的態度和方法,它是一個屬於很完整的人格,不是屬於機械式的訓練。如果說他不用什麼修行,也不用學持咒,有福有德,隨便講什麼都有效。不用學持咒,也不見得一定要學禪定,有福有德,做什麼都可以。因為佛教裡面的修行講心,這個心不在禪定那邊,也不在咒術那邊,也不在阿彌陀佛那邊,阿彌陀佛是訓練出來的,但是回過頭來看,你的阿彌陀佛在心裡面,有沒有?講的是這個心!
有人跟我說:法師法師,我們有一個祕密法門可以看。什麼法門呢?觀音法門!聽聲音,聽那聽不見的聲音!電視裡面爾冬陞演的,達摩祖師傳。聽那聽不到的聲音要怎麼聽呢?就是一直聽一直聽,就可以聽到那聽不到的聲音。這是觀音法門。
這是電視裡講的,並不代表是真實的,既然是聽不見的聲音,哪有説在聽不到的聲音裡又跑出一個聲音?結果,果真有人就在那裡靜靜的坐著聽,耳朵一直聽一直聽,聽到一個別人聽不到的聲音,他聽得到。我聽到這樣那樣,一次二次,一次不熟悉,二次不熟悉,久久久以後呢,對哦!我聽到別人聽不到的聲音,就被這一個聲音帶著流轉。
同樣,也有人念阿彌陀佛,念著念著,念到最後說:阿彌陀佛跟我說什麼什麼,要我這樣這樣。
怎麼會這樣講話呢?這些都是在禪坐裡面的一些困擾、麻煩事。但是這些困擾跟麻煩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完全是我們自己去變來的。如果你不要,誰也不能拿你怎麼樣。
這些聲音啦!天神啦!是來來去去的客塵,在心裡念一聲:南無阿彌陀佛,眼睛睜開。就像之前誦的一樣,既然是屬於常住的真心,不是這個世間,所以,非一切法,離一切相。不是世間一切相,但是又講世出世故即一切法,因此,心裡一樣念佛,一樣過堂吃飯,一樣會禮拜,一樣看到觀世音菩薩相會拜,跟大家一樣過生活。
但是心裡面可以念阿彌陀佛,就代表我們心裡面念的是對的。如果你不會跟人家一樣過生活了、不會吃飯,你心裡面念的阿彌陀佛,應該是錯的。為何?阿彌陀佛沒有跟我們説:你不要吃飯、不要做事情、不要會思考、不要會講話。
然而,往往學禪坐就會造成不會吃飯、不會思考、不會講話、不會跟人家和合、遠離群眾的禪定。這個禪定他已經對一個外界的不適應,有一個我在修禪定。有一個我所得到的境界,有我跟我所,基本教義,這個禪定怎麼會有結果呢?有我跟我所的禪定怎麼會是正確的?而且我跟我所那麼明顯。
因此,我們在學習這個課程時,我們一定要學習改變自己的想法、人格、價值觀。先跟大眾和合,先讓自己的身心能夠調得很順,有病就看醫生,肚子餓了就吃飯,身體髒了就洗澡,一切都很正常。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修行,久了以後,禪坐的時候,就坐直直的,持咒的時候,就是清清楚楚的,誦經的時候,聲音也是跟大衆和合。這些話都很普通,卻是最真實的,最最真實的。
法華經、華嚴經裡說誦到觀世音菩薩品時,總是有觀世音菩薩的徒弟出家。楞嚴經誦了前五卷,都是在敘述一開始的時候錯誤的發心,或者是用世俗的方式來用功,或者是沒有以究竟的佛道為目標,而沒有發究竟佛道的菩提心。
在第五卷的後面開始正式講用功的態度跟方法。在第六卷的開始,佛在二十五圓通裡,佛撿擇教阿難陀尊者及末世眾生用功的方法。從第六卷觀世音菩薩開始,第六卷講觀世音菩薩聞性起修,還有講四種清淨明誨-淫、殺、盜、妄,再講禪修用功方法。第七卷講持咒結壇的用功方法以及持咒當中的修行次第,第八卷講眾生的因果果報情形,第八、九、十卷講五陰十魔,講禪坐的次第修證狀態,整部楞嚴經講禪坐的用功文字非常非常短,只有二句。
第六卷正文的第四行: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。一般我們常聽到的解釋是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-聽聞佛法,思惟法義,依法如理修行。
在楞嚴經裡的聞思修不是這樣的解釋,它是以聞性為所緣境。比方說:我們念阿彌陀佛的人,是以阿彌陀佛為一個所緣境來修禪定,那觀世音菩薩我們禪坐是以聞性為所緣境,聞性這個解釋在第五卷後面解釋過了,佛請羅睺羅撞鐘,噹!有聽到嗎?沒聽到!藉著有聽到沒有聽到來解釋聞性的不會生滅究竟常住。我們都有不會生滅的聞性來做為禪坐的所緣境。依照禪坐的所緣境來做為禪修的對象。
那究竟是怎樣的方式呢?比方說:我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他的意思跟撞鐘噹!一樣啊!我下面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還會不會出來?還會的。
當阿彌陀佛念完之後,這六個字消失了。然而,我們發心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心不會消失,只有字消失,字是隨生隨滅的,但是發心念南無阿彌陀佛的這個心沒有隨著消失,跟羅睺羅撞的噹一樣,聽的功能並沒有隨著聲音滅掉而消失。
更之前佛說:我們以前修禪定是跟著聲音修禪定,聲音有,我有覺性,聲音沒有了呢,就沒有覺性了。
然而,世間的一切的法都是會有生滅,沒有辦法修得不生滅的禪定。所以阿難陀尊者說:我修那麼久,結果沒有修成功,就是所緣境弄錯了。觀世音菩薩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,以撞鐘進入聞性來入禪定,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隨著你念的聲音看回去你念佛的心。
可是這樣子很抽象對不對?看回去似有似無,老參都看到了,新學的呢就比較看不到。所以新學的我會常常提:念佛的是誰?自己問自己,念佛的是誰?念佛的是誰?並不是指說你要看住這句話,而是像撞鐘噹一樣,看回去你聽到聲音的聞性,或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看回去你念佛的心。
一般來說,這樣單純的看,好像沒有一個指標,也就是你不知道往哪裡看。所以才加一句:念佛的是誰呢?當作指示的指標,幫助我們看回去。如果你這樣看回去,正常的話,我們的南無阿彌陀佛等一下就會自己念出來了,不用你去念,它自己就跑出來了。但是,問念佛的是誰?看回去的時候呢?學員一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,你不念佛,參念佛的是誰沒有效。為何?你就沒念佛,怎麼會有念佛的是誰?所以,一定要念南無阿彌陀佛。一邊念南無阿彌陀佛,一邊看回去,一樣發願往生極樂淨土。
後面講入流亡所,聞性、多所聞的境,覺性,多所覺的法,這些我跟我所後面就都不講了,為什麼?任何事情只講你如何下手,後面靠自己用功。昨天講韓盧逐塊,獅子吃人。我們學禪坐的人像獅子一樣,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出去的時候,你要會回頭看念佛的是誰?
以前我自己覺得自己很好笑,把念佛的是誰?當作阿彌陀佛在念,念佛的是誰?念佛的是誰…?卻沒有回頭看。
那麼這樣子方法知道以後,會有成功的人,也有不成功的人。
第一種失敗的是有念沒念這樣子,一天打漁三天曬網,一定失敗!
第二種失敗是生活作息不規律,沒有生活規約,一下這樣用功,一下那樣用功,生活規律不做好,一定失敗!
第三種是我想立刻成功。晚上不睡覺,拼命拼命用功,等身心疲勞以後,不成功,就又休息了,發的心不穩定,一定失敗。
第四種是我不甘願,為什麼他比較好命,我比較不好命,我要想別的辦法,不要這樣老老實實用功,使小撇步,也是失敗!一般失敗經驗是如此。
還有是比較感性一點的,我們每天都習慣了,大家來一起用功,一起上香供佛,早上第一次誦經上香供佛,中午上大供,也是大家都要上香,晚上持咒一起供燈,我為什麼會安排這樣的程序呢?他是一種心態的表現。什麼心態呢?
像我們家師父生病了,那天晚上,哇!中風!送去醫院,嚇得我回來哭,回來哭的時候,什麼加持啦!念咒誦經啦!通通都沒有用了。怎麼辦呢?回來的時候,我就拿了油罐,把佛前的油燈加滿油,換好燈芯,拿二盒巧克力供佛、菩薩,上香。就趴在佛桌上哭出來了。菩薩救命啊!什麼功夫都沒有用了。只有自己點燈啊!上供水、上香啊!平常捨不得用的檀香木一把就給它下去。哇!菩薩救命!這是一種心態,真的想要有一個依靠的時候,勢必會有這樣的動作,這個也是成為修得禪定的很重要的幫助。
這個課程完全在講用功跟用功的成功,我都是用失敗的經驗來講,如果把失敗拿掉了,成功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了。第六卷就講觀世音菩薩聞性起修。
第八卷上半修奢摩他,講三摩鉢提,奢摩他跟禪那。
第八卷上半修奢摩他,講三摩鉢提,奢摩他跟禪那。
楞嚴經的主題是阿難陀尊者請問佛如何修學三摩鉢提、奢摩他跟禪那的最初方便。修三摩提-如幻三摩提,如鏡照諸像,寂靜奢摩他,如苗漸增長,禪那唯寂滅,如比器中鍠。
第八卷講我要修行,我知道所緣境是聞性,不隨外境而晃動,也不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而流轉,我把心拉回來,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看住念阿彌陀佛的心,一邊念阿彌陀佛,一邊看住念阿彌陀佛的心,念阿彌陀佛的心裡面,只有阿彌陀佛,其他沒有。因此,聽到聲音、看到影像、境界、瞌睡、昏沈,任何任何的東西都不是屬於念阿彌陀佛的心。既然是念阿彌陀佛的心,裡面當然就沒有這些世俗境界,沒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對到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沒有極樂世界。你這樣子念阿彌陀佛時,再回頭去看念阿彌陀佛的心。如是是修學三摩鉢提的最初方便。
如何排除外面的境界呢?從第一卷、第二卷講的客塵,不住名客,搖動名塵,因此,在念佛的時候,有客塵的現象,全部不理它,只要是客塵都不理。另外,我們常學到妄想,第三卷、第四卷講妄想,知道妄想本來就是妄想,所以也不用理它。因此,想清楚了,專心念阿彌陀佛,一聲南無阿彌陀佛,看回去你念佛的心。但是我們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因此,一定會有對應到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境界,因此,看回去這是客,這是塵,不理它,繼續念佛。
第八卷講:立三漸次,方得除滅。哪三件事呢?一者、修習,除其助因。二者、真修,刳其正性。三者、增進,違其現業。
一者、修習,除其助因。什麼叫助因?我們常常聽到的五辛不可以吃。哪五辛?大蒜、洋蔥、革蔥、慈蔥、興渠(興藻)。但是這五辛只是在這個說法裡面的一個代表。
一切眾生不能自全,依四食住,所謂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。
一切眾生要吃,我們都是眾生,我要呼吸、穿衣、吃東西、喝水,這是嘴巴的。眼睛要看,眼睛看到好看的、順你意的,你的心情就很好,不順你意的,心情就不好。喜歡讀經的,讀楞嚴經、金剛經,心裡就很好,看到電視機,心情就不好。耳朵也是一樣,聽到喜歡的聲音,順的聲音,心情就很好,不順的就不好。不好就會不健康,不健康就會死。鼻子聞到香的、清潔的就很好,聞到污染的就會生病,生病就會死。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都一樣,一切眾生都因食而住,有六根就有六食。因此,我們對於我們的生活習慣一定要注意,吃東西不是說挑剔,但是也千萬不要亂吃。食甘故生,食毒故死。這是除其助因,除其讓我們傷害六根的助因。傷害我們的六根,就會死掉,就沒得修了。
二者、真修,刳其正性。前面講反聞聞自性,念阿彌陀佛是回心來念阿彌陀佛,念一念,回心,回光反照,要念阿彌陀佛。
三者、增進,違其現業。一個呢持楞嚴咒,有些呢是改變我們的想法,不順我們的業習的想法。
講理,講事,講持咒事是講因果,理是講知見。事講行為的準則,淫、殺、盜、妄,它是屬於修行的根本行為。講到淫、殺、盜、妄的時候,我在這個課程裡會呼籲:在這個世界只有一尊佛,是本師釋迦牟尼佛,沒有第二尊佛,沒有其他的佛。
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藥師佛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,在娑婆世界只有一尊佛-本師釋迦牟尼佛,沒有任何其他的佛。同時,佛的十號: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如來的十號也只有佛可以用,這是屬於專有的,其它一切眾生不可以用。
做為佛教徒,自己要看清楚這一點,腳跟要踩得住。否則,修學時產生很大的障礙,或者遭受到很多痛苦,就不是屬於別人給的,是自己招的。我們學習楞嚴經,做佛教徒,一定要知道,我們這個世界的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。
第六卷講反聞聞自性,講參禪,只有心裡參禪不夠,再講四種清淨明誨-淫、殺、盜、妄。參禪以後,我們身心的大原則,修行要遵守四種清淨明誨-淫、殺、盜、妄。奢摩他裡面講持咒:若有宿習不能滅除,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坦多般怛囉無上神咒。結壇持咒,或者沒有結壇的因緣,自己一心持咒,等同入壇,不一定要結壇。
持咒隨著你的果報好壞,一心持咒也等於結壇,身體果報不好時,一心持咒也等同果報好一樣的現象。內心一心持咒,外相就隨著我們的果報一樣一樣的改變,沒有規定什麼時候能持咒,什麼地方不能持咒。
很多人認為楞嚴咒是念給天人聽的、是降魔的、會招引鬼的、魔王會來考試的,又說楞嚴咒是大咒,不能隨便持,持的話會動則得咎,會有罪過等種種。今天把第七卷誦完一遍以後,看看楞嚴經上有沒有這樣說,如果沒有,就可以安安心心的、很快樂的來持咒。
持咒剛開始要學習咬字要清楚,嘴巴的顎開跟閉要放鬆,身心也一樣,背部跟肚子要放鬆。坐椅子、盤腿也可以,坐好之後,在心裡跟自己說:腳指頭放鬆,手指頭也放鬆,肚子肚臍放鬆。吸一口氣,吐氣…。吐氣時心裡説:舌頭的舌根放鬆,嘴巴微微張開,再吐一口氣,吐一口氣時,千萬記得看回去,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。自己攝心。
持咒千萬不要用力,持咒要順,自己換氣、吐氣要跟大眾的節奏,有時候跟不上沒關係,跳個幾句再來跟。眼睛要看經文,耳朵要聽大眾的聲音,持咒嘴巴的氣是從兩個嘴角出來,像鯉魚那兩根鬚一樣,不是從中間出來,從嘴巴的兩邊出來。兩個腳的小指頭,兩個手的小指頭放鬆,肚臍再放鬆,吐一口氣,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!
楞嚴經第七卷下半開始講現象,用功之前講錯誤的修習跟錯誤的發心。把錯誤的修習跟錯誤的發心先敘述,針對錯誤而講。人的果報講完之後講發心,發菩提心。講三摩地用功,講持咒。楞嚴經裡講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我們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對到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而產生這個世界的各種眾生的果報。因為不同的想法而產生不同的果報,形成了不同的眾生,這是指現象。
在楞嚴經裡面敘述的並不是屬於我們用功的重點,整部楞嚴經除了用功以外,也會敘述現象,了解了再來重新用功。之前講持咒,有些人在持咒時會有一些感應,會看到光啊!看到佛啊!有的光說眼光好啊!有的光說佛相好啊!有的説前面的佛像會發光啊!眼睛疲勞了,看到前面有光,那是為什麼?一般來說,看到光的現象是屬於力氣用太重了,血液往上升,衝到頭頂、到臉上,降不下來,腦充血、眼睛充血,血充到視神經,然後感覺到有光,感覺到前面佛有光,眼睛閉著感覺有光…。這是屬於用力過猛,眼睛過度充血,頭過度充血的現象。你若把它當修行的方法,往往容易對身體會有不良的影響,會很容易不健康。這時怎麼辦呢?把眼睛張開,吸一口氣,放鬆就好了。喝口茶,靜靜的,讓我們的身體,讓我們的心都恢復到正常。怎麼是正常?沒事情就是正常!其實,這個世界平安比什麼都重要,修行人如果修行的平安,比你修的再好都重要。
南無阿彌陀佛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