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華經若依文解意就相對容易講解,單講佛性的話難度就變得很高。法華經的重點在講佛性、佛的知見。人有人的知見,天有天的知見,各類眾生有各類眾生的知見。就像我們這個大地有各種的生物,不同的生命都因他自己的知見、他自己的果報而存在。聲聞乘的知見是依苦集滅道,緣覺菩薩是依十二因緣,菩薩道是依六度萬行…。那佛的知見究竟是什麼呢?
佛性跟佛的知見是沒有這一切的,佛性合到一切眾生的性裡面,但他本身沒有自己的體性。就像喝咖啡也要有水,喝烏龍茶也要有水,煮湯也要有水。如果這個水有自己的體性、想法,他就不能夠溶到一切的物質上而變成咖啡、烏龍茶、湯或各種飲料,就因為他自己本身沒有屬於自己的知見,就稱為沒有,沒有那些知見。
然而,佛性卻在這個沒有知見裡面現出一個覺。上節課講到有見無覺-我有見到,但是我沒有覺悟;我生活在這個世間,但是卻沒有覺悟到這個世間的苦;由於沒有覺悟到這世間苦的緣故,我就無法離這世間的苦。苦有各種差異,有覺才有苦,有覺到苦才會考慮想要離,能不能離或會不會想要離,還不一定很清楚。
化城品在法華經裡面是比較長的一品,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品。化城品不是單單對聲聞聖人講追求佛道,也是對應到一切眾生不要貪著於五欲,或者是用功一段時間以後就忘記我原本想要離苦的發心,甚至也對應到修行人對於自我修行的成果與能力的再檢點、再認識,究竟以前用功的修行功力,在面對自己的煩惱、痛苦時,能不能夠應用。在沒有苦的時候,我很容易就能略過、跳過、閃過,然而跳不過去、閃不過去的時候怎樣辦?化城品對我們修行用功的人做再一次的檢視,以前我的修習這樣那樣,而現在呢?看到了苦而後再檢視。看到苦還有機會檢視、修正算是很有福報的,還來的及、還有機會,如果看到苦以後才發現,啊!一切都來不及了,那就麻煩了,就阿彌陀佛了。
讀經有讀得快或讀得慢的方式,念快的時候心會跟著浮是因為平常比較習慣於緩慢的節奏,這沒有對錯的問題。然而在讀化城品的時候不適合念慢的,要一路過去…。有境界的時候快快走過,沒境界的時候也快快走過。在化城之中一慢了以後,我們的各種因緣變幻莫測,很多時候往往要吃後悔藥的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